最新内容

热点内容

雷博士葡萄营养系列之六——葡萄园水分管理

时间:2015/05/07 14:58:00  来源:   作者:   点击:

雷博士葡萄营养系列之六——葡萄园水分管理

 

葡萄园的水分管理,是葡萄园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,影响到肥料的吸收和葡萄的生长等。

一、肥与水的关系:

葡萄需要的营养元素需要溶解到水里才能被葡萄吸收,因此适当的水分有利于葡萄吸收营养元素。当土壤过于干旱时,根系能吸收到的营养元素有限,从而影响到葡萄的生长。但土壤水分过大时,通透性差,影响到根系的正常呼吸,根系的吸收能力低,也不利于营养元素的吸收。在土壤水分过大,根系长期处于呼吸不良状况,轻者出现沤根现象,重者根系死亡。当根系呼吸不畅时,树体表现整树叶片黄化,或上部叶片黄化,或下部叶片黄化。还有些果园出现老叶有锈斑现象,很像是生了“锈病”,其实是土壤水分过大,根系呼吸不畅所致。肥料充足而灌水不足时,根系处在高浓度肥料的环境,易造成烧根,老叶干枯或焦边。灌水过量时,会造成土壤通气不良,易溶于水的营养元素随灌水渗漏流失,既浪费了肥料,又造成地下水的污染。施肥要适量,土壤的水分也要适当,才能让根系处于最佳吸收状态。肥水之间相互影响,所以有水肥不分家之说。

二、肥水与葡萄根系的关系:

肥水与葡萄根系相互关联和影响。适当的肥水,有利于根系吸收肥水,有利于根系生长,土壤过于干旱时,根系吸收的营养量减少,会刺激根系生长。当土壤水分过大时,根系呼吸差,不利于根系生长,甚至导致根系死亡。当土壤肥料浓度过高时,根系出现反渗透,导致根系失水死亡。近几年,过量施肥导致的烧根现象普遍,给葡萄生产带来严重后果。对于新栽葡萄树,新根没有长出之前施肥,不利于新根生长,就算有新根长出时,也只能接受非常低的肥料浓度环境,肥料浓度稍微高一点,就会阻止新根长出,出现发苗后死亡现象。对结果树,尤其是幼果膨大期,肥水需要量较大时,易出现烧根现象。20145月,全国葡萄病虫害防治协作网团队的老师查看了很多果园,几乎见不到健康的根系。根系烧坏后的果园,会出现老叶焦边且向上部叶片蔓延,有些出现叶片较大的黄褐色斑枯,或者叶片像西瓜皮一样花叶,易脱落,日烧或气灼严重,有的后期易出现“水罐子病”,或引发溃疡病。上年烧根的葡萄树,下年易出现生长中的枝条突然死亡现象或树干开裂现象。

三、肥水与葡萄生长的关系:

当葡萄既缺肥又缺水时,葡萄生长缓慢,节间短,叶片小;当葡萄水分充足,而肥料不足时,葡萄枝条细长,叶片淡绿,营养过多的消耗在营养器官上,结果能力弱;当葡萄肥充足而水分不足时,易出现烧根现象,叶片小且颜色深绿,节间短;当葡萄肥水皆充足时,出现旺长,营养生长过快,叶片大而颜色浅(因生长过快,造成营养相对不足,叶片颜色浅),节间长,副梢抽发难控制。肥水的调控是控制葡萄不同生育期生长的关键措施,当肥水不能与葡萄该生育期生长协调时,就会出现生理失调和增加管理难度。我国很多地区,在幼果膨大期,处于干旱缺水状态,成熟期又降雨过多,易出现严重的裂果现象。很多果农一方面大肥大水的供应,一方面又极力控制旺长,费工不见效。

四、灌水与土壤质地:

不同的土壤质地需要有相应的灌水量控制。对于土壤团粒结构发育良好的壤性土,或者有机质丰富的土壤,保水保肥能力强,灌水量可以稍微大一些,灌水次数可以适当少一些。对于土壤黏重的果园,灌水量不宜过大,要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才能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吸收。这种土壤一旦灌水过量,通透性差,根系呼吸困难,很易出现沤根现象。沙性较重的土壤,保水保肥能力差,水分渗漏快,灌水宜采用小水勤浇,过量灌水既浪费水之源又带走大量的肥料。因土壤的储存和缓冲能力差,施肥量稍微大一点就易出现烧根现象,根系吸收后又使土壤肥料浓度迅速降低,让根系没有足够的肥料可以吸收,处于“饥饿”和“半饥饿”状态。所以沙性土一次的施肥量要远远小于壤性土。对粘性较重的土壤或沙性土,建议在栽苗之前,开挖定植沟,多放作物秸秆等有机物或多施有机肥,或施入生态碳肥,以改善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。挂果园可以在施秋季基肥时,开沟施入。

五、灌水方式或方法:

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,很多灌水方式落后,浪费水资源,浪费肥料等,其实都是源于我们的老的习惯。科学的灌水方式,不但能节省水资源,更重要的是节省肥料。

漫灌:这是我国大多数果园采用的灌水方式,缺点:费水,肥效低,污染地下水,让土壤通透性变差。建议:仅用于萌芽水或冬灌。

沟灌:在没有滴灌条件的地区,沟灌是不错的选择,比漫灌省水省肥,有利于土壤通透性,降雨过多时有利于及时排水。沟灌要注意控制灌水量,以畦面上无水,沟里有水,很快就干为宜。这种水量,根系带着肥料到根系时后再往下渗漏少,省水省肥料。若沟灌时灌水量过大,和漫灌无异。据研究,葡萄有三分之一的根系健康,吸收的水分和营养即能满足葡萄生长,因此建议沟灌时宜采用隔行沟灌,交替进行。这种让根系处于干湿交替环境,即能促进根系生长,又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土壤通透性。

滴灌:这是近年推广应用比较成功的一种灌水方式,省水,肥效高,操作方便,成本低,便于自动化控制等优点。但是滴灌对肥料要求高,必须是液体肥料或者水溶性好的肥料才能用。一些质量差的滴灌设备只有滴头周围湿润比较好,根系发达,其他地方根系分布很少,造成营养吸收范围缩小,且根系分布比较浅。这种根系分布状况,一旦肥料浓度稍高,就易产生肥害。滴灌加地膜覆盖的模式,土壤水分不易散失,很容易出现水分过大、土壤通气不良、沤根严重情况,尤其是新栽果园易出现水分过大沤根现象。所以滴灌必须根据土壤的水分状况严格控制滴水量。如果每次的给水量都很小,会造成滴头附近的根系发达,而其他区域根系很少的现象,所以要缺水时再给水,给水时,要一次把水给足量,才能让湿润范围大,根系分布广。

交替滴灌:一种能在葡萄树两边交替滴灌的灌水方式。这种方式能让葡萄树两边的根系,一直处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下,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通透性。让肥料的吸收利用更高效。

六、葡萄周年水分管理:

葡萄不同生长时期,需要不同水平的水分供应。我国幅员辽阔,气候多样,不同区域,不同栽培模式,不同品种,需要有不同的水分管理。

七、萌芽期的水分管理:

萌芽期需要有充足的水分,才能保证正常发芽。对于北方埋土防寒区,出土后需要灌透水。北方早春干冷,出土后土质疏松,水分易散失,易出现春季抽干现象。此时的透水,既补充葡萄树的水分需要,有利于发芽整齐,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比热,一旦遇到冷空气,还可以减轻冻害造成的破坏。对于北方非埋土防寒区,要视天气决定是否灌水,遇到多雨年份,土壤湿润,不需要灌水,干旱年份视墒情灌足萌芽水。对于南方多雨地区露地栽培的葡萄,要注意田间排水,防止水分过大沤根。对南方设施栽培的葡萄,可以先不急于盖膜,降雨后的高湿有利于发芽整齐。对于云南干旱区,萌芽期的透水非常重要,是发芽整齐的保障。对云南干旱区的大棚葡萄,不但要有充足的土壤水分,棚内的湿度还会影响发芽质量和发芽整齐度。一般认为, 在葡萄上架灌第一次水应能渗透到 40厘米的土层 , 20厘米以下土层的持水量应保持在 60 % 左右。

八、发芽后到开花期的水分管理:

对于南方多雨地区,露地栽培或避雨栽培的葡萄,需要注意田间排水良好,防沤根,降低田间湿度。对于云南干旱区,只有保证此时的水分供应,才能形成发育良好的叶片和花序,这是后期丰产的基础。对于北方栽培的葡萄,需要根据降雨和土壤墒情,保障葡萄正常的生长,长势不良的果园,发芽后不宜大水漫灌,以免造成土壤温度过低,根系吸收能力下降。对于红地球、克瑞生、红宝石等葡萄品种,花序过紧,生理落果少,疏果工作量比较大,在此时需要保障充足的水分供应,让花序充分长(zhang)长(chang),以减少后期的疏果工作量,且良好的肥水条件下,生理落果较多,有利于生产松散型果穗,不用或少疏果。对于易落花落果的品种,比如巨峰、户太八号等,发芽时可以有适当的水分,开花前后需要严格控制肥水,防止旺长造成的严重落花落果。但是遇到高温干旱年份,在高温干旱的水分胁迫状态下,会造成大量落花落果,比如2014年辽宁北镇地区花期出现高温干旱,造成很多果园坐果不良。这种情况只有浇小水,才能保障坐果良好。

九、落花后到转色期的水分管理:

此时期是葡萄吸收营养的重要时期,据上海交通大学王世平等研究,这一时期吸收全年氮的53%、磷的46%、钾的65%、钙的45%、镁的46%、水分的41%。所以此时应该保持土壤良好墒情,保持适宜的肥料浓度。研究表明 ,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持水量的60 %80 % , 土壤中的水分与空气状况最符合树体生长结果的需要。水分过大,根系呼吸困难,吸收效率低,甚至根系死亡,老叶黄化,果粒生长缓慢。过大的土壤水分,影响很多微量元素的吸收,叶片易表现缺素症状。水分不足土壤过于干旱,肥料的吸收减少,易产生肥害,且日烧或气灼会比较重,后期易裂果。很多果农都重视此时期的肥水,往往是施肥过量,导致根系大量烧坏,或者水分过大致沤根。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地上部分叶片黄化或焦边,气灼加重。对于生理落果严重的品种,比如巨峰、户太八号等,应该在谢花后15天以后再大量施肥和浇水,一旦肥水供应过早,会出现较严重落花落果。地膜覆盖的果园,尤其要注意水分不能过多,地膜下水分散失少,灌水过量,导致根系呼吸差,引起地上部分的生理障碍。这种情况需要揭开地膜,松土散失水分。对于肥料过量,出现烧根的果园,需要先灌大水洗掉过多的肥料,再松土透气,促进根系生长,同时叶面补充各种营养,缓解根系吸收不足造成的生理问题。此时期是葡萄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,也是很多由肥水不当问题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多发期。高温天气,大水漫灌,导致土壤温度过低,易引起气灼。虽然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,最好用小水勤浇替代大水漫灌,在高温天气,尤其是用地下水浇地的情况,最好是傍晚后浇水。南方多雨地区,一定要注意清沟,让田间排水良好。在降雨多又排水不良时,不但土壤湿度过大,根系活力低和吸收差,而且过多的水分造成田间湿度大,灰霉病发生严重,防治困难。

十、转色期到成熟期的水分管理:

此时期水分管理的原则是维持适量的土壤水分。土壤水分过大,会导致枝条徒长,消耗过多的营养,引起果实糖度低,上色困难。所以这一时期应该维持土壤水分适当偏少状况。在南方避雨栽培区域或北方区域的干旱年份,此时易出现土壤缺水,会让葡萄树处于水分胁迫状态,不利于糖分积累和上色,适当的水分供应反而增加糖分的积累和促进上色。对于此时降雨偏多的区域,要注意田间排水,清理田间沟渠,保持排水畅通。排水不良时,易出现严重的裂果,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时,易造成根系大量死亡,易出现“水罐子病”,且影响后期的养分积累和下年的发芽。

十一、采收后的水分管理:

据上海交大的王世平等研究,葡萄采收后到落叶前吸收全年18%的氮,18%的磷,7%的钾,23%的钙,17%的镁,22%的水分。对于干旱区,此时要有适当的水分供应,尤其是在秋施基肥时,需要有适量的灌水。对多雨或湿润地区,要注意田间排水。施用秋季基肥的时期在各地都不是很一致,一般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,以地下有大量白根长出来为准。对于云南等干旱地区,采果后还在雨季,离施秋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,要控肥控水,防止枝条徒长消耗过多的营养,且有利于霜霉病的预防。对于南方多雨去,采果后易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,要注意田间的排水,防止田间积水和沤根。我国多数不埋土防寒区落叶期不需要浇水,云南干旱区修剪后为促萌需要灌透水。埋土防寒区防冻水是非常有必要的,这次冬灌水,既能增加土壤的比热防冻,又能使土壤更密实,减少热量的散失防止根系受冻。所以有“冬灌不冬灌,产量减一半”的说法。